大数据人|大数据第一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2015中国“互联网+”传统文化发展专题报告

2015-12-29 15:3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314| 评论: 0|原作者: 艾媒咨询|来自: 艾媒咨询

摘要: 搜索复制 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最新发布了《2015中国“互联网+”传统文化发展专题报告》。(点击文章底部附件可查看报告全文)。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 ...

 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最新发布了2015中国“互联网+”传统文化发展专题报告》(点击文章底部附件可查看报告全文)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71.2%的中国网民会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通过电视媒体、传统纸媒、线下传统文化展馆的,分别占53.2%49.6%21.6%。网络已经成为网民了解传统文化的首要渠道。

  一、2015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传统文化类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缤纷多彩,按内容可分类为: 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等诸多类型。

  2015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政策背景分析

  ·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两会期间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务院相关工作报告摘录:2015年国家文化工作要支持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推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重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11月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摘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2015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社会背景分析

  ·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精神需求上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在满足基本衣食需求之后,国人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放大。近几年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备受国民关注。对传统节日、传统民俗、传统道德等的关切,都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传统文化流失严重,急需保护:在当下快速生活节奏的冲击下,部分传统文化由于地域限制、传播力度欠缺等原因,正面临着逐渐流失的局面。而为了更好传承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传统文化产业急需创新变革,顺应时代潮流,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发扬光大。

  二、2015年“互联网+”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概况

  “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困境

  ·缺乏行业生态:“互联网+”传统文化仍处于探索创新阶段,行业生态尚未成型。各服务商在产品的研发创新以及运营上均未成熟,从而给产品在用户普及以及推广体验上带来阻碍。

  ·专业人才匮乏:对于“互联网+”和传统文化的融合,行业对人才在文化以及互联网两个领域的专业性都提出了高度的要求。而由于文化与互联网在学科上的分岔,当前“互联网+”传统文化行业人才匮乏。

  ·天生电商属性:在触网后,传统文化平台在后续商业模式的探寻中易被电商化。平台以交易传统文化相关商品为主,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渐去渐远。

  三、2015年在线传统文化用户群体分析

  2015中国网民了解传统文化渠道分布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71.2%的中国网民会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通过电视媒体、传统纸媒、线下传统文化展馆的,分别占53.2%、49.6%、21.6%。网络已经成为网民了解传统文化的首要渠道。

  2015中国网民对传统文化传播教育环境满意度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13.7%的中国网民对传统文化传播教育环境是非常满意的,39.6%的网民表示基本满意。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当前国内传统文化传播环境总体令人满意。但仍有近半用户认为传统文化传播教育环境有待改善,以更好传承国内传统文化,国内传统文化产业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015中国手机网民对传统文化相关APP了解意愿调查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接近60%的手机网民表示不会主动去了解(查找)在线传统文化相关APP。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当前“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应用产品处于研发或推广初期,并不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所认知,用户在线上体验产品的主观意愿并不强。

 

  在线传统文化APP用户覆盖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0.5%的中国手机网民表示未曾使用过在线传统文化相关APP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当前大部分“互联网+”传统文化产品仍未经过大规模的推广营销,从而导致了用户覆盖率偏低。而随着国家“互联网+”政策的推动,产业将逐渐升级,用户规模有望持续走高。

  2015中国在线传统文化APP用户主要需求分布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传统文化资讯浏览成为了用户主要的需求点,占比达到61.2%;而传统文化应用工具以及教育学习则排名二、三位,分别占比44.6%和31.7%。

  2015中国在线传统文化APP体验满意度调查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当前在线传统文化APP用户当中,对产品使用体验表示非常满意的占比为9.1%,表示“一般”的用户占比41.3%。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目前"互联网+"传统文化各细分领域产品处于探索阶段,产品提供功能相对单薄,在用户体验上仍尚待改进优化。


  2015中国在线传统文化APP用户体验不满因素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9.1%的“互联网+”传统文化用户认为当前相关服务商对传统文化生搬硬套,产品缺乏内涵;同时网络平台杂乱以及传统文化信息错漏也成为了用户的主要痛点,两者分别占比58.2%和43.6%。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当前处于初级阶段"互联网+"传统文化行业缺乏规范化,由此导致了平台杂乱,信息错漏等问题的存在。基于"互联网+"传统文化的特殊性,行业在缺乏积累的情况下,暂时难以提供给用户符合文化内涵需求的产品。

  中国手机网民对“互联网+”传统文化发展前景态度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对于“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大部分手机网民持乐观态度。其中持“非常看好”以及“看好”的手机网民总占比达到了68.4%。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基于互联网在其他领域的成功融合转型的事例,用户对"互联网+"的推动普遍持积极态度。而传统文化产业则有望通过互联网焕发新的活力。

  中国手机网民对“互联网+”传统文化发展期望因素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8.4%的手机网民期望通过"互联网+"以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在用户群中的公平分配;59.0%的手机网民则认为"互联网+"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艾媒咨询分析认为,不管在资源分配,还是传播教育上,大众普遍认为传统文化应该利用互联网进行更深度的革新,从而促进国内传统文化产业升级。

  四、2015年在线传统文化APP用户群体画像

  中国在线传统文化APP用户性别分布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传统文化APP用户性别分布方面,男性用户与女性用户总体占比差别不大,分别为54.2%与45.8%。

  中国在线传统文化APP用户年龄分布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传统文化APP用户年龄分布方面,26~35岁用户占比超过40%;36-45岁的用户占比为24.3%。艾媒咨询分析认为,作为国内移动互联网主力用户群的80后用户群体,占比仍然领先其他年龄层的用户。但基于传统文化的特殊性,70后用户群体在该领域的活跃度明显要高于其他领域。

 

  中国在线传统文化APP用户职业分布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当前中国在线传统文化APP用户职业分布方面,29.2%的用户为学生群体;21.8%的用户从事行业为IT或互联网;政府机构的从事人员则占总体用户比重的8.5%。

  五、2015年“互联网+”传统文化案例介绍

  ·灵机文化

  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为用户提供切实生活指导的“互联网+”传统文化科技公司,是目前全球华人区知名的传统文化整合传播平台。灵机文化专注国学和传统文化服务,开发的专业应用超过百个,涵括生活工具,生活指导,专业服务等多方面,目前主要应用产品有灵机妙算、顺历、修行者。灵机文化与上百位中港台大师签约合作,目前已成长为互联网传统文化领域的知名品牌。灵机文化背靠自身多年在国学文化的深耕,同时借助灵机科技、灵机生活馆以及灵机学院在线上线下的多方联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指导服务。灵机致力于“互联网+”传统文化的传播,灵机当前已拥有超过8000万用户,覆盖48个国家及华人地区,在国外和港台地区均有不错的用户覆盖。

  ·淘宝拍卖

  作为阿里巴巴旗下的线上拍卖平台,提供了司法拍卖和珍宝拍卖两项服务。其中珍宝拍卖平台均由知名机构提供各类艺术品进行拍卖,其中包括玉翠珠宝、西画雕塑、紫砂陶瓷、水墨篆刻、文玩收藏等拍卖商品。平台目前已吸引多家拍卖行、典当行以及画廊进驻,同时为用户提供公平透明的拍卖过程。

  ·顺历

  一款集日历、万年历、罗盘、黄历天气、农历、法定节假日、日程提醒、备忘记事等功能于一身的生活日历类工具。顺历秉着“生活无小事,无事不顺历”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一款指导人们做事“顺时而为”的生活日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出行。顺历依据择吉文化经典权威书籍《钦定协纪辩方书》和《玉匣记》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编写而成。在“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应用上,顺历既传承应用了传统文化,同时通过互联网渠道为用户打造了融合择日参考、个人运程分析等功能的工具,为用户生活提供了专业可信的生活指导。

  ·天天象棋

  于2015年10月上线的一款以象棋对战为核心玩法的棋牌类手游。基于腾讯出品,天天象棋支持玩家邀请微信和手Q好友进行对战。游戏主打清新风格,同时还融入了闯关等模式,在忠于象棋传统玩法的同时也给玩家带来更丰富的体验。天天象棋游戏内支持对战,闯关,复盘三中模式。其中对战模式中,游戏不仅提供了好友对战以及联网对战,还有棋力评测玩法,玩家可在游戏后获得游戏评级。而闯关模式中,天天象棋则提供了诸多残局供玩家攻克。天天象棋作为一款休闲类棋牌游戏,兼顾了单机与联网模式,为用户的游戏体验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六、2015年“互联网+”传统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1、“互联网+”政策推动行业发展 行业竞争逐渐加剧

  相比于“互联网+”餐饮、出行等领域的火热现状,“互联网+”传统文化领域处于蓝海状态,行业参与者仍然偏少。但在“互联网+”政策的推动下,以及国民对传统文化逐步上升的需求,行业将迎来更多创业者的关注以及加入。在工具应用以及资讯提供的细分领域,互联网服务厂商将围绕传统文化为中心,进行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2、跨界融合或成行业主流 在线传统文化呈现多元化

  文化产业作为融合能力最强的产业,传统文化自然有着易与其他行业相互融合的特质。随着线上、线下各种渠道的整合,传统文化产业中不同领域之间的壁垒正在慢慢打通, “互联网+”传统文化与社交、餐饮、出行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或将持续产生新的业态。同时,在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进行整合之后,“互联网+”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营销和销售也将更加多元化,传统文化产业将迎来新的升级。“互联网+”的链接,将使得部分传统文化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分配,传统文化形象也将更加贴近用户,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传承。

  3、互联网技术升级  行业将迎创新高峰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应用,移动终端、大数据以及云服务等方面的 工具均不断升级优化,互联网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将有更多的可能性,行业或将因此迎来创新高峰期。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连接将不仅限于信息的联网,在用户交互以及工具应用方面都将有更加丰富的体验。同时,行业产品在开发升级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着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需要强调对消费者需求的尊重,用户体验的提升将成为各厂商在文化市场上增加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4、知识产权成产业核心,内容质量决定市场发展水准

  传统文化资源在线上的开发,将以版权经济为核心,内容也将主导行业的竞争走向。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进一步进驻,将更加凸显知识产权在产业中的重要性。目前,作为国内移动互联网三巨头的“BAT”已经逐渐开始布局传统文化相关领域,包括网络文学、数字音乐、电影电视、手游等内容领域以及产业链的上下游,如内容制作、演艺明星、衍生产品等各个环节,均可见资本的逐渐渗透。未来,基于IP的用户运营模式也将在“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内容产品的质量将成为决定产业和市场发展水准的关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id="mn_portal" >首页Portalid="mn_P18" onmouseover="navShow('P18')">应用id="mn_P15" onmouseover="navShow('P15')">技术id="mn_P37" onmouseover="showMenu({'ctrlid':this.id,'ctrlclass':'hover','duration':2})">前沿id="mn_P36" onmouseover="navShow('P36')">宝箱id="mn_P61" onmouseover="showMenu({'ctrlid':this.id,'ctrlclass':'hover','duration':2})">专栏id="mn_P65" >企业id="mn_Nd633" >导航 折叠导航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我们

QQ|广告服务|关于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数据人 ( 鄂ICP备14012176号-2  

GMT+8, 2024-3-28 16:49 , Processed in 0.18889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小雄! X3.2

© 2014-2020 bigdataer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