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人|大数据第一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看一看科技宅男,是怎样利用大数据挖潜来大发其财的

2015-11-19 10:1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47| 评论: 0|原作者: 刘如江|来自: 刘如江微信公众号

摘要: 搜索复制核心提示:人类所有的知识、经验和科研成果,都是以碎片化形态存在的大数据。在四维时空结构的指导下,这些东西犹如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矿藏,可以按照一定逻辑,从中找出某些隐藏着的脉络及规律。还可以逐级提 ...

核心提示:人类所有的知识、经验和科研成果,都是以碎片化形态存在的大数据。在四维时空结构的指导下,这些东西犹如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矿藏,可以按照一定逻辑,从中找出某些隐藏着的脉络及规律。还可以逐级提炼、组装,或者像搭积木那样创造性排列组合,进而产生明显的加速效应。物质世界存在着进化链和创造链,大数据挖潜同样如此。


中国人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这种特征的思维往往会滑向大而化之的境地。在各细分领域数据已经呈现“大数据特征”的前提下,这种思维也绝非一无是处,是比较适合用来做数据挖潜的。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实际上更多走的是“细分差异化”的路子,并以此为基础不断跑马圈地、开拓创新。同时由于他们整体上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学素养都比较高,五六百年来在具体问题上面的突破都异常惊人。


如果你将前人所思考过的一些细节,所取得的突破,汇集成一个“大数据”的话,你会发现绝大多数具体内容,前人都已经说的十分到位了,你根本不太可能超越什么了。他们只是谈的不太系统,只是在这些东西的排列组合之上可能做的还不是太好而已。实际上这种现象在西方最近几百年来所积累的“数据库”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我们谈到的这种现象,貌似不好理解、不可思议,如果仔细分析,实际上还是非常现实的。


第一、某些案例、事情、道理和感悟的发生,虽然都存在着比较苛刻的前提,但毕竟是概率性事件,只是其概率到底有多大而已。我们已知的概率区间,是大于等于零、小于等于一的。而其现实中的概率,基本也呈现出一种正态分布的特征。很多我们通常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其实也仅仅是概率超低而已。低到了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甚至是十亿分之一的程度。


第二、自从人类告别洪荒时代开始,我们这颗蓝色星球上所存在过的个体意义上的人,都是数以百亿计的。这个数量已经构成了天文级的数量基数,只要不是受整个时代科技水平限制而为彻彻底底不可能的事情,即使某个事情的发生概率为十亿分之一,在历史上或现实中都一定会有人遇到过。甚至还利用某种特殊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我自己梦过很多奇离古怪的梦,后来证明相当多的人都梦到过。其实这都没什么奇怪的,概率和基数使然。


第三、最近几百年来,西方人整体上的教育普及和文化素养程度都比较高。他们做事情更多以“细分差异化”为导向,而且还都习惯于记录。因此他们在有记录可考的具体细节方面的突破,其数量和质量都是异常惊人的。这在英文数据库检索当中可见一斑。如果用谷歌来搜索有关英文内容,你的这种感觉将会更加强烈。


第四、除了以往科技条件不允许的东西之外,人类数据库、素材库、资料库和案例库当中的“零部件”甚至是各种“总成”基本都是现成的。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如何将这些近乎完美的“零部件”找出来,按照一定的逻辑和原理搭积木,创造出更加具有传奇色彩、更加富有颠覆效果的东西,就显得极其关键了。


第五、即便是那些晚近以来才兴起的全新领域,按照西方那些优质且基数庞大的人力资源状况,以及传统的“细分差异化”创造与创新理念,再加上信息化的驱使,只需要十多年时间,一个细致入微、功能强大和配套齐全的“零部件库”、“总成库”同样能够基本成型。维基百科、IT及人工智能的现状,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人传统上的思维,同质化和跟风特征非常明显。三千多年的时间发展下来,数据库资源主要集中在道德哲学和文史方面。1840年以来,我们中国人在相当多的领域也确实发生了很大改观,但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不足还是显而易见的。时至今日,我们在科研创新领域的成就依然不算太理想。这种特征的民族思维所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以中文为基础的“数据库”,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不理想。同以英文为基础的主流数据库相比,只能望其项背,依旧不能同日而语。甚至同日文数据库相比,也还是要差一些。


最近十五六年时间,我们确实是与全球同步进入信息化时代的。而且数据库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与以往相比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到目前为止仍处于加速发展过程当中。然而非常令人奇怪的是,尽管西方这段时期内,在社科、管理、教育和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你通过英文数据库也可以发现大量这些方面的东西,但如果利用中文进行检索,绝大多数内容却根本看不到。即使偶尔有一点,也是一两句话的介绍,延伸不出什么更多的背景性东西。


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推算,我们基本可以认定,整个“中文圈”实际上对西方最近十多年来各个领域所取得的进步,近乎一种无知和漠视的状态。每每想到这些事情,我就不寒而栗。我们不但在数据库的存量,而且在数据库的增量上,跟欧美相比,相差都很远,而且差距还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拉大。尽管我们在个别领域还是有特色和优势的,但这根本弥补不了整体上的弱势,避免不了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时代发展到今天,无论是谁积累和沉淀的东西,大数据和云计算都使其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资源,很多时候都难以分清你我。欧美人发展起来的体系及其对应数据库,也并非他们所独享。对于每个有进取心的个体和群体来说都是开放的,差别只在于你如何对待和利用这些东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普及化时代。尽管中国教学质量和教育体制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引发的争议不断,但无论怎么讲,高等教育的普及都是好事情。虽然我们的创造能力整体上不尽如人意,但在各个领域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实践基础方面,以及国人整体上的英文能力,还是能够达到及格水平。这就意味着将某些西方的东西拿过来,大致上还是能够看懂,能够琢磨明白的。


你别小看这个基础,这其实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这也意味着华人圈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士,只要改变一下思路,就可以很好去利用透明和开放程度相当高的英文数据库。在知识整合、数据挖潜和总成制造等方面跑马圈地、高歌猛进。毕竟欧美人士已经在“细分差异化”惯性思维的指导下,制造好太多的优质数据、素材、案例、零部件和总成了。我们并不需要在每一个具体的细节上都重头来过,只需要按照一定的“结构”和“框架”,大力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将其圈过来即可。只是在个别仍需要强化的地方,再进一些适当的补充和深化。


我有位朋友,国内某一流高校理工科毕业。在大型国企和同行的几家顶级跨国公司,都做过技术研发或服务工作。还在一家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当过CEO。现在40多岁,自己创业独立运作项目。由于他在圈子里具有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拥有二十多年扎实的职业生涯积累,因此对同行的大量的专利配方理解的较为透彻。


当然,光看一家的专利,你也根本掌握不了什么。但当他将好多家好多个配方放在一起进行比对、然后做拼图,并将结果通过实验验证之后,相当多的诀窍和优化替代方案,就会很清晰地浮现出来。到了最后,他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破译某些竞争对手的产品配方,并推出性价比更高的替代性方案。在此过程中,他用的都是公开资源,做的是大数据挖潜,不涉及到其他法律问题。


他首先通过自己的理论框架和知识储备,推导出一个可能的方案。然后通过谷歌用英文搜索相关的技术性资料甚至是专利配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确认和优化。个别不太明白的地方向圈内朋友咨询,或者给国际上相关原辅料、备品备件厂家的中国代理商打电话询问。利用这么一个流程,绝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得到完美解决。他自己一个人设计配方、委托生产和进行销售,每年轻轻松松赚取500多万的纯利润。当然这种替代性配方,也不可能保守的太久,利润也会逐渐下降,但总归有2-3年的周期。两三年之后再设计一个全新的替代性配方就可以了,反正他对这个在行。


据这位朋友介绍,实际上国内已经有一些技术专家在这么操作了。欧美人擅长的是细分差异化研究,在传统行业的太多领域和问题点上,已经研究的足够细致了。物极必反,太注重差异化细分的结果,就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忽视整体、系统和综合。相对而言,中国人思维在后者之上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这位老兄最快的一次,在招标过程中仅仅花了两个小时,谷歌了一圈,打了几个电话,就把主要竞争对手的配方给彻底破译了。实际上,他是在技术领域获得丰富资源积累、并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的情况下,利用中西方思维的高度融合,找到了西方某些东西的命门,并很好地把握了商机。


当我认识他的时候,这位朋友自发应用这种方法,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了。其实用现在时髦一点的概念来说,就是基于人机互动思维的“大数据挖潜”。只不过是他将这种数据挖潜方式应用在了非常具体的产品和替代性配方开发领域。这些年来他通过这种方法,不但破译和替代了不少国际品牌的专利配方,还在全球范围内开创了某些产品前所未有的全新开发思路。比如固态和液态添加剂应用思路的相互借鉴和转换。


欧美人在思维上更偏重于差异化和细分,而不太擅长整体思维和综合思维,但这是相对而言的。在“大数据”时代,欧美人的思维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除了数据的积累之外,大家比拼的都是“数据挖潜”,整体、系统、拼图、整合及综合思维都有应用。在“大数据”的推动下,欧美人恶补上面提到过的这些思维,10-20年的时间就足够了。欧美人整体上的思维方式,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其自身又具有很强的“求真”精神,一旦客观条件具备、且实践环节也需要他们这么做,其调整是非常迅速的,速度之快往往会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


换而言之,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和综合思维,根本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专利。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我们只是这些方面的思维特征相对更加明显一点而已。千万不要把幻觉当作真实。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使我们在这方面真的有那么一点点优势,在大数据时代,也是非常容易被迎头赶上甚至超越的。


大数据时代确实给中国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时机,可以帮助我们在各个领域迅速缩短与西方的差距,并得以同步。但“大数据挖潜”是上帝赋予全人类的礼物,并非供中国人独享。全世界人民机会是均等的,你不好好把握,别人照样还会尽最大努力,去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继续执创新潮流之牛耳。最后,让我们张开双臂为这个伟大的时代欢呼,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尽情吸收和创造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吧,不要辜负时代所赋予我们的机遇。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id="mn_portal" >首页Portalid="mn_P18" onmouseover="navShow('P18')">应用id="mn_P15" onmouseover="navShow('P15')">技术id="mn_P37" onmouseover="showMenu({'ctrlid':this.id,'ctrlclass':'hover','duration':2})">前沿id="mn_P36" onmouseover="navShow('P36')">宝箱id="mn_P61" onmouseover="showMenu({'ctrlid':this.id,'ctrlclass':'hover','duration':2})">专栏id="mn_P65" >企业id="mn_Nd633" >导航 折叠导航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我们

QQ|广告服务|关于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数据人 ( 鄂ICP备14012176号-2  

GMT+8, 2024-4-20 11:37 , Processed in 0.18313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小雄! X3.2

© 2014-2020 bigdataer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