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人|大数据第一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泰一数据:人类放假,谁在工作?

2019-4-30 09:27| 发布者: 泰一指尚| 查看: 758| 评论: 0

摘要: 农业时代人类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据节气、天气劳作生活,没有8小时工作制,更没有“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人类社会在“新技术-新岗位- ...

农业时代人类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据节气、天气劳作生活,没有8小时工作制,更没有“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人类社会在“新技术-新岗位-失业”中往复,目睹了各种社会岗位的诞生与消亡,这种不断失业和创造全新工种的循环,已经重复了上百年。随着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等技术为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全新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样的现象愈演愈烈。

 

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率提升

 

全球范围内正在掀起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机器人、3D打印、虚拟制造、人工智能等作为技术基础,以数字、网络、智能为应用,对提升社会生产效率产生了巨大的推动。

 

首先是知识、信息、数据等新兴要素的高效率及其对传统要素的提升功能,这些新兴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性生产要素与战略性资源,具有易复制性、零边际成本、非损耗等特性。一方面,这些要素能够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进入到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各领域、各环节,以促进创新和效率提升;另一方面,这些要素对生产资金、生产技术、生产人员等传统生产要素具有渗透、改造和提升效应,通过与传统要素的有机配比,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信息的价值与关联并将其转化为新的知识资本,由此将带来对生产率更为显著的提升效能。

 

其次,企业组织结构、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得到极大的优化与创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了企业组织的变革与重构,为生产率提升提供了条件。生产模式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向“以迅速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化(M2C)转变。另外,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强调在信息网络与物理系统的融合发展中为智能化提供服务,更加注重企业在嵌入生产链与价值链的过程中互联互通、协同共享,通过增值环节的整合与价值链的重构以实现智能化生产,从而显著提升要素生产率。

 

同时,具有较高生产效率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为核心,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应用为代表的全新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了整个产业形态、制造模式、运营方式、组织结构等的深刻变革,推动了一系列新业态的出现、发展与壮大。如,借助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分享经济带来近乎零边际成本的协同共享,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激活并整合了全社会的剩余和闲置资源,提供了一种加速要素流动、实现供需高效匹配的最优资源配置方式,大大提升资源对接和配置效率。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企业、产业及经济各领域的扩散、应用及融合发展,对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将越来越明显,同时,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生技术/工具对人类劳动岗位的“进犯”也日渐加快。在一份最新的全球人才报告中显示,伴随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兴起,许多硬技能的半衰期正在缩短,不少人都担心机器会抢走自己的工作。《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也认为,拜机器所赐,人类社会将诞生一个历史上从未出现的对经济和军事都毫无用处的阶级——无用阶级。

 

人类社会的 “无用阶级”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 发布报告称,未来20年全球近半数工作岗位面临着被智能机器人取代的风险。那么,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下,哪些行业、哪些人将率先面临“无用”的风险呢?

 

智能制造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机器换人”来势汹汹的,各制造业企业的岗位不断减少,特别是单一技能、单一技术的简单岗位,但与此同时,新的多技能多技术复合型岗位在快速产生。在《中国制造2025》已明确智能制造十大关键领域,提出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企业在引入数控机床、机器人等生产设备并实现生产自动化的基础上,搭建一套精密的“神经系统”,企业借助完善的“神经系统”感知环境、获取信息、传递指令,以此实现科学决策、智能设计、合理排产,提升设备使用率,监控设备状态,指导设备运行,让自动化生产设备如臂使指。在实现“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势必面临旧岗位的淘汰和新岗位的产生。

 

金融业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智能金融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利用金融科技提供随人、随时、随地、随需的智能金融服务。如,手机已超过传统ATM、网点等物理渠道成为消费者最常使用的银行渠道,以手机为主导的多渠道格局已经形成,这也就意味着传统银行的“柜员”一岗将面临失业危机。随着智能手机已成为消费者数字化虚拟世界日常行为的中心,改变了金融服务的传统方式,通过智能手机,金融机构可以与消费者建立更直接的双向联系,并集合生态伙伴们的业务流程,实时了解消费者的行为场景,满足客户所需。同时,以社交媒体、视频服务为代表的新渠道正在悄然崛起,部分消费者正在尝试使用社交媒体、可穿戴设备等新潮方式获取银行服务。

 

医疗健康

 

随着需求不断增长,技术可及性不断提高,医疗机器人正在成为大健康领域的新趋势。这些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医院、康复中心等医疗场景的服务,如,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机器人以及非治疗辅助机器人等。和普通医生相比,智能机器人可轻易做到极度需要集中力和准确性的微小手术。在手术的时候可把机械臂穿过胸部、腹壁等组织,相比人手更精确、快速、微创,也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另外在医院中,机器人还可以提供全程的精准导航、预约挂号、缴费支付、采集病史、辨识疾病等服务。医疗机器人通过减少医务人员日常工作量,让医疗从业者有更多精力去分析病人的病情,提供更高效、安全、精准的诊疗方案,这也意味着,医院内的低技能工作人员将被机器替代。

 

不仅是在这些领域或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能机器人将逐渐取代人类从事一些繁琐机械或比较危险的工作,一些基础岗位人员的失业无可避免,但另一反面,这种“失业”也将给提供出很多新的与自动化技术相关的就业岗位。

 

人类与人工智能:替代与协作

 

人工智能的发展中,人类一方面要处理类似于无人驾驶汽车终有一天会取代出租车司机、快递和卡车司机的担忧,另一方面,在不同应用场景中也陆续出现被辞退的“人工智能”。如,瑞典某在线银行辞退AI员工Amelia、苏格某连锁超市放弃软银导购机器人Peppe……人类与人工智能或机器人的关系远非“替代”这样简单,人类开始重新思考与人工智能或机器人的关系。

 

这需要充分理解并利用AI技术带来的真正影响,AI并非要取代人类,而是赋能于人类,从而推动重大商业转型。只有充分挖掘AI技术的潜力,“人机协作”才能真正推动传统流程的革新。

 

如,在保险索赔处理过程中,AI不会取代人类的角色,而是承担繁琐乏味的体力劳动、收集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从而使索赔处理员能够专注于处理复杂案件。换言之,机器承担自己比较擅长的任务:完成重复性工作、分析海量数据集并处理常规案例。与此同时,人类则专注于他们最擅长的工作:处理存疑信息、针对复杂案件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与不满意的客户进行沟通。

 

在人机协作的过程中人类与智能机器各取所长。如,人类可以开发、训练和管理各类AI应用,从而确保AI系统真正成为人类的好帮手。同时,机器可以使人类突破自身极限,拓展自身能力,例如实时处理和分析来自不同来源的海量数据。人类和机器通过共同探索各自最擅长的领域,助力彼此提升绩效表现。

 

要想充分挖掘AI技术潜力,这就要求公司设立新的岗位,构建崭新的人机协作方式,变更传统的管理理念,这将催生出许多崭新的工作岗位,需要有员工专门负责设计和培训算法、解释所使用的算法并进行维护。AI催生出的新业务和技术岗位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型:培训师、讲解员和维护者。

 

一如霍金曾在《卫报》专栏中写到:“工厂自动化已经让众多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最后给人类留下护理,创造和监督工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id="mn_portal" >首页Portalid="mn_P18" onmouseover="navShow('P18')">应用id="mn_P15" onmouseover="navShow('P15')">技术id="mn_P37" onmouseover="showMenu({'ctrlid':this.id,'ctrlclass':'hover','duration':2})">前沿id="mn_P36" onmouseover="navShow('P36')">宝箱id="mn_P61" onmouseover="showMenu({'ctrlid':this.id,'ctrlclass':'hover','duration':2})">专栏id="mn_P65" >企业id="mn_Nd633" >导航 折叠导航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我们

QQ|广告服务|关于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数据人 ( 鄂ICP备14012176号-2  

GMT+8, 2024-4-25 16:52 , Processed in 0.19047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小雄! X3.2

© 2014-2020 bigdataer Inc.

返回顶部